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铜涨38%,铝价暴涨117%……制冷企业要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21-12-08

据了解,铝价创2008年7月以来新高,十三年来首次涨破3000美元每吨,数据显示,铝价从去年的11000元/吨开始上涨,至今涨幅已超117%,领涨其他基础金属价格。今年前几个月,铜价一路飙升,4月份突破10000美元/吨,为10年来首次。不过随后有所降温,但从近期的价格表现来看,铜价反弹力度很大。10月18号,长江现货铜价:76370元/吨,涨2210元/吨;广东现货铜价:76380元/吨,涨1380元/吨。
       业内人士指出,制冷剂有可能成为今年的大风口。记者了解到,目前,包括第二代制冷剂R22、R142b和第三代制冷剂R134a、R32、R410a等型号的制冷剂产品价格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一方面是原材料供应导致。制冷剂的起点是萤石,近年我国萤石开采量甚至已无法满足自用需求,萤石进口量则相应地高速增长,截止到去年,我国萤石自给率跌破90%降至了87.76%。氢氟酸由萤石与硫酸反应生成,是制冷剂*重要原材料,2020年我国氢氟酸开工率进一步下降至55%,造成氟化工产业上游收紧。另一方面国家对能耗“双控”的考察一直比较严格且逐步升级。包括江苏、浙江、山东、广西、云南等在内的多个省份开始限电、停产。受限电限产影响,制冷剂行业的开工情况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目前行业的整体开工率已不足4成。同时,限电限产也使上游原材料企业的产能受限,造成原材料供应相对紧张,进一步加剧了制冷剂行业开工率的低迷,行业供给紧张局面加剧。
       原材料紧缺是制冷剂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需求的大幅改善。因受疫情冲击的实际需求终将恢复正常,同时我国及世界的制冷需求也将保持长期向上趋势,因配额约束供给受限,二代制冷剂涨势很足,三代制冷剂或将长期供不应求。

涨价何时了?拐点什么时候出现?
       高盛在*新的报告中也指出,铜价因库存不足将成为下一个引爆点。“随着铜库存迅速紧缩,全球铜库存可能在年底达到历史*低水平,预计铜市场将出现严重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并将年底铜价预期上调至10500美元/吨。”目前,现货市场铜库存量正在快速下降,过去4个月减少了近40%,全球铜库存可能在年底达到历史低点。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10月14日解读9月PPI数据时表示,预计四季度大宗商品价格仍将维持高位,PPI同比将保持在10%以上。高瑞东分析称,国内方面,尽管地出口需求承压,但供给端约束较多,加之能耗双控推进,导致工业品供需环境持续偏紧,带动高耗能行业价格上涨。国际方面,近期各国加快解封步伐,极端天气限制绿色能源发力,加之冬季用能高峰到来,共同推动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需求上升,而供给端又面临产能不足、库存低位等问题,供给弹性不足,将导致能源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
       那么,原材料价格的拐点什么时候出现?很多制冷人还是保持了乐观的态度。美乐柯陈董就指出:“首先我们的国家非常的强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生产环境和供应环境,其次随着国外疫情的常态化,各类原材料供给也将趋于正常,我们预计整体原材料价格在没有其他特殊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将于22年回归正常。”

应对涨价潮首要办法:涨价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2021年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0%,环比上涨0.5%;其中,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7.9%,加工工业价格上涨7.5%。1-7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5.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9%。上游通胀、下游通缩,中国制造业面临前有险滩、后有荆棘的严峻挑战。
       进入9月以后,多家制冷家电企业宣布产品涨价。东莞格力电器通知,自9月28日起,家用空调清凉湾单元柜机3级能效上调500元/套,清凉湾单元柜机2级能效上调700元/套。芜湖美的致函终端零售系统,冬季产品成本涨幅超出能够承受的极限,从9月1日起,针对整体冬季在销品供价及促销价进行调整。海信冰箱发函,自10月1日起,全面上调海信容声冰冷洗产品价格,幅度在5%-10%。
       冷冻冷藏领域,记者了解到很多两器、压缩机企业纷纷发出调价通知。还有一些机组企业表示:“客户在下单前已经要及时询价,已询价并支付定金的按照当时的价格执行,未付定金的一律以当天价格为准。”
       事实上,短短一年时间内,制冷企业已经不止一次上调价格。美乐柯陈董坦言:“一方面,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更有甚至面临着有钱买不到货的困境。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大幅向客户提价,可能又无法保障准时供货,这样必定造成客户的满意度大大降低,企业就会丢失客户的信任。所以当今环境对于所有实体制造业都有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利润压力。”
      对制冷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提前建立优势、预备风险;另一方面,即便是市场骤变,也不能束手就擒,坚守品质、深耕创新,对企业而言永远都不会过时。